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职场资讯 > 面试宝典 > 透视中国MBA
透视中国MBA
作者: 时间:2010/8/7 阅读:2233次
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,MBA正在成为"市场英雄"的代名词,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"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"。一直以来,记者和所有芸芸众生一样对MBA这3个英文字母始终抱着既敬且畏的心情,直到不久前在赴昆明参加世博会的班机上,记者遇到了北京某高校教授MBA非脱产班的老师,才彻底在心理上破除了MBA神话对我造成的精神压迫。这位满脸倦意的老师在迷迷糊糊地打了2小时盹后,终于回过神来在断断续续的闲聊中,他告诉记者,实在是太累了,前一天刚上完10天制的非脱产MBA培训班准备过昆明转道海南联系那些"大款"们旅游事宜,当然,对外美其名曰"班级活"。"嗨,纯粹是为了赚钱,M大学MBA班的牌子在校外早就砸了。"说罢,他摇摇头,一脸无奈的样子。
一席话引起记者极大的兴趣,MBA的真实情况果然如他所说的那么耸人听闻吗?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几位MBA的师生,请他们谈谈对国内MBA的一些认识。
MBA:谁考都能上?
说起MBA在中国的发展,我们依然得感谢我们可敬的总设计师,早在80年代初期,正在访美的邓小平和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达成协议:为中国培养MBA。在这里,我们不能不佩服邓小平的高瞻远瞩,因为即使在当时的MBA发源地美国,MBA也刚刚将其重心放在国际企业管理领域,完成传统意义上MBA的嬗变。
1986年12月16日,38名中国学生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荣膺MBA学位,他们被誉为"中国经济管理黄埔一期"。此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1989年开始正式招收学员。1991年,国家教委只授权7所高校拥有颁发MBA证书的资格,到1999年,这个数目上升到57所,分布在19个省、市,覆盖了20个部、委系统。据最新资料显示,到1998年MBA招生规模已达到42人左右,在校MBA研究生上万人,再加上企业在职人员攻读MBA的人数,MBA年招生规模近6700人,预计1999年将达到9000人次以上。
如果仅从上述数字来看,我国MBA教学的发展可谓是速度惊人,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否也在水涨船高呢?  
据了解,目前国内各高校除少数名牌大学和国外联合办学,拥有部分外教,其余教授MBA的老师大多出自经济学其他专业,既无商海实战经验,更不能组织所谓的案例分析,离MBA教学标准差之甚远。从耶鲁大学留学归国的钱永强先生告诉记者,他的一个哥儿们在某高校教授MBA,读了他带回来的资料后,欣喜万分,一拍大腿说:"就这么定了,明年开这门课。"  
目前MBA生源主要分脱产班和非脱产班。脱产班统一参加联考,学制大约为两年半;而非脱产班的入学方式就有些令人眼花缭乱了:有的是各省市的在职人员,由于路途遥远、工作繁忙,每学期抽出固定的十天半月集中到学校进行全日制满堂灌;有的是中央各部委和高校联合办学,每年限定名额,进行象征性考试,招满为止。
国外也有类似的非脱产班,而且据专家指出,正是这些非脱产班的学员构成MBA的精英,因为他们本身就已具备相当的管理经验,深谙市场经济规律,只需在理论上稍加点拨便成大器;不过这一通例似乎并不适用中国,至少飞机上的那位教师不这样认为。记者也曾经询问过一些脱产班的MBA,他们肯定地告诉记者,非脱产班的考试比较简单,其实,脱产班的考试也不太难,在M大学就流传着这么一个近乎荒诞的例子:某乡村兽医,此前没有任何工商管理知识,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考上了MBA。而一位专家听了此事后,居然一丝惊讶的表情都没有:"是呀,谁考都能上!"
MBA: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?
谁都向往进入"上流社会",既然MBA的考试如此简单,那么所谓的"敲门砖"就只能体现在它的"质地"金贵上。据说在美国,读完两年制的MBA,需要大约8万美元,而在中国,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MBA的学杂费是3.3万元人民币,北京大学国际MBA全日制自费生的收费标准是每年4800美元,两年下来约需1万美元。如此高的投入皆因为人们对MBA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值。那么国内的MBA究竟价值几何呢?
中国人民大学MBA胡君在谈及收获时,做了这么一个比喻:当你非常饿时吃第一个饼的感觉和已经饱的时候吃第3个饼的感觉是不同的。"我就是那个吃第一个饼的人,我以前在国营钢铁厂工作,本科学理科,对企业管理不熟,所以刚一接触MBA课程觉得受益匪浅。"胡君认为人大MBA的课程设置是非常紧张的,而且涉及面非常广,就知识结构的完备性而言是其它任何经济学专业所无法比拟的。  
胡君工作期间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,为了上MBA,前后交了2万多元,他说不后悔,因为值。但是在交谈中,记者明显地体会到胡君所说的"值"的前提依旧建立在"吃第一个饼"的感觉上。如果入学前他已经拥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,如果他早就掌握了那些财务统计方法,国内MBA的课程设置还会让他满意吗?
事实上,尽管言辞闪烁,胡君还是在字里行间露出了他的不满意:"以前看了许多介绍美国MBA的书,里面的课程设置大都是在研究分析具体的案例,应该说国内大学的MBA也在试图往这方面发展,但是目前我们的师资力量和图书资料等条件还达不到这个标准,国内在这方面的尝试应该说不是特别成功。而且由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,许多中国学生?
来源:
热门推荐